贝博体育官方网站李文采: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文采(1906.10.26—2000.3.1),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中国党优秀党员、著名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被党组织派到湘鄂西苏区参加斗争。1933年赴德国留学,1939年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任技术科学学部常务委员。李文采提出和组织进行了多项对钢铁工业具有变革性意义的重大新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在我国最早组织并参加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热压型焦试验研究;最早开展用非焦煤和铁矿石直接冶炼铁水的试验研究;最早倡导和开展薄板坯连铸试验研究,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1930年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入党的老党员,是奉命前往湘鄂西苏区建立电台的老,是在西门子公司实习过的留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钢铁研究总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就是著名冶金学家——李文采。
1906年10月,李文采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一个小康之家,其父李烛尘是著名化工企业“永久黄”团体的创始人之一,有“工商巨子”“盐碱大王”之称。李文采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辍,在家乡的私塾受到了良好传统教育。13岁被父亲带到天津接受新式教育,1920年考入教会学校成美中学(后改名为“汇文中学”),在这里他学习英语兴趣很高、成绩也很好。1926年转入南开中学后,学风活跃、思想进步的风气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进步杂志和书籍,对中国党及事业开始有了初步了解。
1927年,李文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苏维埃政权+电气化=主义”的信念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当局白色恐怖高压政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进步书籍上,如《马克思传》《自然辩证法》和苏联小说《毁灭》《母亲》等,还在《交大月刊》上发表了《转变中的自然科学》一文,通过对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介绍来宣传唯物辩证法。李文采还积极参加交大地下党组织举办的读书会,他对无比热忱,成为交大党支部发展的对象,1930年底正式加入中国党,在学校参加了张贴传单、宣传红军在苏区的胜利和主义思想等活动。这时,他已经认识到“救中国只有才能成功”。自此,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信仰转变,主义理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1931年大学毕业后,李文采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在铁道部工作的机会,向党组织申请到条件艰苦、斗争残酷的苏区工作,他被派到湘鄂西苏区建立电台。他来到洪湖瞿家湾,受到了贺龙、关向应的欢迎,他们高兴地对他说:“好啊,欢迎大学生到苏区来!我们的电台老不正常,有了懂技术的大学生就好了。”李文采发现电台不正常是电源不稳造成的,经他修好后,使湘鄂西苏区与党中央(上海)、中央苏区(江西)、鄂豫皖苏区能通过电台正常联络。1932年下半年,湘鄂西苏区反“围剿”失利,红军退出洪湖,工作人员走散、电台被埋掉。李文采幸运脱险,但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他经汉口回到上海,一路上躲避敌人搜查,历尽了磨难艰辛。
李文采在洪湖参加斗争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目睹军民万众一心、共同抗敌的大无畏精神,见到大家关爱互助的同志友情,这让他的信仰愈加坚定。他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地走救国的道路,用他的话说:“我断然抛弃舒适的生活,工程师的理想,冒死潜入洪湖,主要是亲眼看到北洋军阀的、日寇的猖狂、官僚买办的无耻,常苦思救国之道。”
1933年初,由于寻找党组织无果,李文采回到天津家中。因被当局通缉,李烛尘认为他不能在天津久留,应该出国深造。李文采也想去国外学技术以躲避风声,于是在父亲资助下前往德国。
到德国后,李文采先是在西门子公司实习,想学习制造电机的技术,但西门子对电机技术严格保密,只让李文采学习电机装配和推销常识。李文采对此大失所望,有了回国找组织、继续的想法,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柏林党组织的负责人王炳南。王炳南劝他进德国大学读书,学些真本事,拿了学位再回去。1935年,他进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次年以题为《在电炉内由高岭土制取硅铁及氧化铝》的论文,获特许工程师学位。接着,他又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巴克豪森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李文采做实验时想出了一个测高频感应炉里感应线圈电流的办法,并演示给巴克豪森教授看,老师对他的创新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1939年,李文采以题为《火花式高频电炉的研究及改造》的论文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文采迫不及待地准备回国。平时他与一位加拿大华侨同学要好,毕业时这位同学邀请他去加拿大一家待遇颇丰的公司供职。李文采对同学的盛情很是感谢,但他表示自己要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充分展现了忠诚爱国者的拳拳报国之心。
1939年秋,李文采回国后找到了党组织,根据党的指示,利用留德博士身份和其父的声望,在大后方工业界人士中活动。先是在党领导的外围组织“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中做工作,后出任党出资兴办的企业巴山石墨公司、四川中国原料公司的负责人,为掩护党的秘密交通线提供便利,向解放区运送了大批物资和人员。1948年,他前往华北解放区,在北平参加南下干部团。1949年5月,随军南下,任华东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副处长,参与了上海重工业企业接管工作,整顿了上海各大钢铁厂,成立了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还规划了沪宁杭的电力并网工程。同年底,他又奉命参加西南服务团,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为接管、恢复和重建西南地区的工业经济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修建成渝铁路时负责钢材的生产供应工作,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成通车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西南工业部撤销时,李文采婉言谢绝了调到行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安排,而选择潜心做科学研究,留在了重庆的轻工业部工业试验所工作,1954年调往北京的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次年改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任所长,1958年研究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李文采任副院长,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科研院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自此,他将全部精力和才华都投身到钢铁工业中,成为我国钢铁冶金科技事业发展的先驱和开拓者。
20世纪50年代,全国新建、扩建大中型钢铁厂,为配合对铁矿、煤焦、耐火材料检验等方面的需要,李文采组织力量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数据资料;1954年,他组织安装了半吨电弧炉;1955年贝搏体育app官网下载,他在研究所建成了我国首座半吨氧气顶吹转炉;1956年他组织开展了我国首次半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试验,炼成合格钢水一百余炉,为首钢建设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提供了技术参数和经验,同时与鞍钢合作进行了平炉氧气炼钢研究,与抚顺钢厂合作进行了电炉氧气炼钢研究,推动了我国氧气炼钢的发展。在从苏联、东欧考察回国后,又组织和指导利用弱粘结性气煤制造热压型焦的试验,在太原和福州钢铁厂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和生产,把这项技术在型焦生产中推广应用。1957年,他组织建成了我国最早的连续铸钢和钢包真空处理试验装置,进行连续铸钢锭和真空下铸钢试验,这两项炼钢新技术也是当时国际冶金行业的前沿技术。
20世纪60年代,李文采仔细研究了钢铁冶金流程和冶金工艺特点,敏锐地发现现代高炉—转炉炼钢工艺存在着工序之间停留时间长,反复加热和冷却,投资大、耗能高等缺点。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生产工艺应符合最优化、连续化、自动化和防止公害的“三化一防”标准。他指出,必须闯出一条投资少、成本低、耗能小、工序简化的工艺流程,力争使我国钢铁冶金工业跨上一个新台阶。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了电弧炉改造方案(如炉底出钢、汽化冷却炉顶和水冷炉壁等)和冷铁凝固的技术思想(即向钢水中加入金属粒或金属块以保证钢材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他联系国际钢铁冶金动态、结合中国冶金工艺现状,提出了对炼钢、炼铁、精炼、连铸等工艺的改进意见,还指导博士生开展熔融还原、薄板坯连铸技术、薄钢带连铸技术的理论研究和试验,促进了冶金新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李文采的思维活跃贝搏体育app官网下载、思想超前在冶金界广为人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思想超前,总想搞出新东西来”。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经常查阅国外最新文献资料,紧盯现代冶金技术发展前沿,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思绪一刻不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一生诠释了自主创新的真谛。
李文采特别重视科学、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兴国之本,国家要富强、要把科学搞上去,只有鼓励创新、用好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达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昌盛。他还特别强调科学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曾说过:科学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己所涉猎的学科提出了什么新思想、新观点,并用它来从事科学试验后,获得了多大的技术成果,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何等贡献,这是衡量科学家价值的尺度。
关于引进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李文采反复强调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定要敢为天下先贝搏体育app官网下载、不怕冒险,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否则搞不出有重大创新的成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技术是兴国之本,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现代世界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光靠引进别国的先进机器和设备是不行的,必须要勇于创新、独辟蹊径,追求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进步。”
1997年,在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的时间节点上,年逾九旬的李文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创新是中国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他直言,“我国钢铁工业不能只在‘浅水里游泳’,单靠引进、靠原材料的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发展是难以持久的。要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的问题,必须进行创新,开发新技术。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使我国从钢铁大国迈进钢铁强国。”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道路上,惟有创新,才是真正的捷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钢铁工业如何在品种、质量、生产工艺上实现自主创新,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做了相当有前瞻性的预判,尤其是直到晚年还在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呐喊。他认为“能源是21世纪的重要话题”“节约铁矿和相关原材料来延长钢铁时代是我们的责任”,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我国的铁矿资源,特别是攀枝花地区的含有钒、钛等金属的铁矿资源,提出了短流程还原钛金属制备技术,并从冶金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给出了理论推导。这充分体现了他忠于祖国、心系民族的家国情怀和追求真理、关怀未来的科学精神。
李文采早年投身中国事业,为而出国留学、为报国而毅然回国;中年潜心进行钢铁冶金科技研究,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心系祖国未来发展,为我国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新思路。他的一生是的一生、求索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创新的一生。